攝護腺肥大有著頻尿、急尿、夜尿、尿流細小、排尿間斷、尿後殘尿感、尿不出來等七大症狀。其中,頻尿、急尿、夜尿除了攝護腺肥大以外,罹患膀胱過動症的患者也會有這些症狀,而常見的尿不出來或尿滯留(urinary retention)問題,同樣的也不完全是攝護腺肥大所致,如果不釐清問題積極治療,可能會導致泌尿道感染,甚至腎臟損傷。那麼除了攝護腺肥大以外,還有哪些問題會造成尿不出來的問題呢?
非攝護腺肥大造成的尿不出來
攝護腺肥大是一種男性的退化性疾病,以往主要見於長者,近年發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因為攝護腺的腫大、細胞增生造成尿道被壓迫而變窄,將會導致尿不出來的現象。而非攝護腺肥大造成的尿不出來的主要原因分為尿道阻塞(urethral obstruction)和膀胱逼尿肌不能正常收縮。
尿道阻塞:正常的排尿行為,需要通暢的尿道和足夠收縮力的逼尿肌兩者搭配,才能在一定的時間內把尿液排空。而除了攝護腺肥大以外,生理構造上尿道狹窄也會造成尿道阻塞。此外,境遇性排尿障礙,又稱害羞膀胱綜合症(Shy-bladder syndrome,Avoidant paruresis)的患者,因為骨盆底外括約肌功能性阻塞,也會造成尿道阻塞,尿不出來。
膀胱逼尿肌反射消失或受損,導致逼尿肌不能正常收縮:一方面是神經系統疾病引起膀胱的神經的逼尿肌的損傷,導致尿不出來;而服用治療膀胱過度活動症的抗膽鹼能藥物,也可能引發排尿困難的問題;此外,糖尿病神經病變患者常見的感覺障礙,造成膀胱逐漸擴張最大容量,也是造成尿不出來的原因之一。
延伸閱讀:
評估尿不出來的4種方法
尿不出來的評估方法有尿液分析檢查、殘餘尿量檢測、尿流率測試和尿動力學檢測。
1.尿液分析檢查(Urinalysis):包括測試尿液的物理性質、生化反應以及沉澱物,排除泌尿道感染的問題。
2.殘餘尿量檢測(Residual urine screening):利用非侵入性的超音波儀器進行殘餘尿量的評估,或是經由導尿的方式,將尿液導出然後再測尿量。
3.尿流速檢查(Uroflow):使用尿流速測定儀進行非入侵性檢查,紀錄每秒排尿量並繪成曲線。此項檢查可以測量膀胱與尿道壓力的變化,了解膀胱收縮力是否正常以及尿道阻塞的情形。
4.尿路動力學檢查(urodynamics):經由尿動力學檢測儀檢測泌尿道系統內尿道與膀胱壓力的變化以及骨盆底外括約肌收縮是否正常,釐清尿不出來的原因,有助於協助疾病的診斷及評估疾病治療前後效果。
尿不出來要怎麼治療
- 導尿:可以藉由尿道或恥骨上插入留置導尿管,維持排尿暢通;或施行清潔間歇性導尿術(clea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即患者在固定的間隔時間內,清潔雙手或戴上乾淨手套,將無菌導管插入尿道、經過括約肌進入膀胱引流尿液,待排尿後再拔除導尿管。
- 生物反饋法(Biofeedback):教導患者如何正確的收縮骨盆底肌肉、膀胱逼尿肌,使患者可以正常排尿。
- 藥物治療:服用氯化氨甲酰膽鹼(bethanechol chloride)25 mg tid/qid,此藥物可以增加膀胱收縮,協助治療排尿困難的問題。
- 基礎醫學研究:新一代的基礎醫學,正在研究用肌肉細胞移植重建無法正常收縮的膀胱逼尿肌或使用基因療法再生神經細胞,幫助修復受損的膀胱神經的新治療技術。
膀胱過動症患者造成的頻尿 急尿 夜尿
膀胱過動症和攝護腺肥大一樣,有著頻尿、急尿、夜尿等症狀。健康者的膀胱約可儲存400cc的尿量,但膀胱過動症的患者因為逼尿肌出現不正常收縮,或是還未到正常尿量,膀胱就傳遞排尿訊號給大腦,造成膀胱過動症患者只要有一半200cc的尿量就會想要上廁所。
台灣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膀胱過動症盛行率為 18.6%,經由病史或解尿日記、病理學、神經性及尿動力檢查可診斷出是否罹患膀胱過動症。但因為民眾羞於就醫,加上頻尿的問題和泌尿道感染很像,所以很多患者誤用抗生素來治療膀胱過動症。
實際上,患者可透過調整飲水量、進行骨盆底肌肉收縮運動鍛鍊膀胱、管理體重,或服用藥物、注射肉毒桿菌來恢復健康,而對於嚴重的膀胱過動症患者,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來改善問題。